国务院支持的“物业+养老”到底应该怎么做?
近年来,“养老”这个字眼频频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养老产业更是迎来密集的政策红利,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4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针对养老服务市场活力尚未充分激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效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重点发力,推动养老服务发展。
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是国家十年前就从政策端大力支持的“物业+养老”这个转型模式。
一边是物业企业到了不得不破旧立新之时,一边是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亟需供给侧改革。
百强房企超过一半已布局养老板块,其中不乏通过物业公司入局者
房企的物业公司,天然就拥有集团的信誉背书(当然这个背书有好有坏)、物业资源、公司治理体系、甚至是较为雄厚的资金支持等,转型过程中,较早入局者已经在市场上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如万科物业、绿城服务、世茂服务等等。
其实“物业+养老”模式有其存在的天然土壤,其中的信任优势、成本优势、地利优势不言而喻,即使没有房地产企业作为大东家,同样可以探索养老新业态。
对物企来说,解决两端障碍,要做的很多,但首先需要服务意识的转变,所以在这里我们先聊聊意识上的转变思路。
1.深入挖掘需求
夸张一点说,即便不考虑老人的性别年龄,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小区楼盘也会存在截然不同需求的老年业主。
来自一线的市场调研最具说服力,这样才有可能对症下药。
物企,能够有效做到。
2.兼顾公益性和盈利性
物业企业和养老企业有一个共同点,即在盈利需求之外,存在一定的民生属性和社会价值。
该提供免费服务的公益板块,就明明白白地做公益、做志愿服务;该收费的项目,也正大光明的走市场化道路,从一开始就建立收费机制。
不敢收费而选择低价甚至免费,既做不长久,也不利于后期市场教育。
3.拓展意识
物企需要“走出去”,需要有市场拓展和资源整合的意识及能力。
养老是一个全龄产业链,其中的专业性环节、较有深度和广度的内容,不是物企可以完成的,即使某些选择自营养老板块的物企也不能面面俱到,需要建立拓展和合作机制。
这对物企中高层管理人员提出了新要求,只有管理层从上至下地意识到转变的重要性,学习新知识、建立新关系、进入新领域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物企,需要积极探索。
最后我们想说,在未来每三个人就有一名60岁以上老人到来的时候,谁可以直接触达用户、谁拥有详实全面的用户数据,谁就占据了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环。
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发布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