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市场聚焦 » 市场新脉动 »  “双碳”目标官宣两年,我们获得了哪些启示?

“双碳”目标官宣两年,我们获得了哪些启示?

  来源:经济观察报   有349人浏览   日期:2022-09-23

文章摘要: 对于这个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来说,还要做的是纳入更多行业,引入机构投资者等交易主体,进一步活跃市场交易,更......

      对于这个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来说,还要做的是纳入更多行业,引入机构投资者等交易主体,进一步活跃市场交易,更好地反映排放权的价值,给企业传递清晰的行动信号。    


      两年前的9月22日,在第7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中国领导人作出重大宣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被称为“双碳”目标。两年后的9月22日,国家发改委在介绍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工作情况时表示,“双碳”工作开局良好,各方面进展好于预期。这样的表态看似平淡,回想起来并不轻松。回望这两年,我们获得了哪些启示?


      从一开始,决策层就确立了先立后破、有序推进、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原则。不过2021年以来,一些地方仍然出现了“碳冲锋”和运动式“减碳”的现象。我们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拉闸限电,也学会理性认识“双碳”目标。2021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由此,我们思考何谓“先立后破”,我们重新审视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我们开始正视,传统化石能源的退出是漫长的进程,新能源替代并非一蹴而就,“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


       仔细想来,纠偏是建立共识的过程。这种共识对于应对可能到来的考验至为重要。正如发改委官员所说,过去两年,国际局势深刻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延宕反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特别是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能源市场供需失衡加剧,全球减排进程遭遇波折。这种局势演化带来的新的不确定性,势必也会影响中国。


       这种共识体现于顶层设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跨度40年,需要几代人的接力。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完善的顶层设计。过去两年,从中央到地方,从各有关部门到各省区市,我们构建了“1+N”政策体系。这好像一幢摩天大楼的地基和四梁八柱,是整个工程质量的基本保证。实际上,很多方面我们现在还在打牢基础。比如说,为了搞清楚碳排放“家底”,做到“心中有数”,我们正在建立统一规范的统计核算体系,以客观公正核算全国和各地区碳排放情况。我们还要完善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机制,建立健全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没有这些数据打基础,就算手里有路线图和施工图,很多工作也无从展开。


       过去两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应该更多依赖和相信市场。2021年7月启动的全国碳排放交易所是一个新的开始。对于这个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来说,还要做的是纳入更多行业,引入机构投资者等交易主体,进一步活跃市场交易,更好地反映排放权的价值,给企业传递清晰的行动信号。


       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把激励搞对。比如更市场化的电价形成机制——这将使绿电的竞争力得以恰当地体现,也使企业对减排更有积极性。比如明确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等等。有关机构的测算显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所需投资体量达百万亿级,这些钱大部分应该来自市场。清晰的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会引导更多的资金投资绿色。


      实现中国的“双碳”目标——完成碳排放强度全球最大降幅,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从碳排放峰值实现碳中和,最终还是要靠科技创新。今年8月18日,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到2025年实现重点行业和领域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到2030年,进一步研究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低碳技术解决方案和综合示范工程。这必然支撑碳排放和能耗比的大幅度下降。如果说,“双碳”目标对市场和企业已经是一种倒逼机制,让创新动力转化为改变“双碳”进程的科技成果,需要营造鼓励科研人员和企业闯与创的制度与政策环境。这是政府的责任。


源自:经济观察报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微信

关注中华民族品牌成长论坛,获取食品网最新商机,最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 关于“”的相关资讯